第872章 番外1:移民英国的刘老板 李老板 老周:我踏马后悔了!!
1998年 9月25日,
伦敦,圣詹姆斯广场。
华人置地办公室里,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,落在在深色实木办公桌上。
刘(乱熊)老板坐在真皮座椅上,手指间夹着一支正在点燃的烟。
烟灰缸里,已经有十几个烟头了。
自从来到港岛之后,因为投资的失败,他抽烟更加厉害了。
此时,
他的面前,是一份《泰晤士报》报纸,头版标题格外醒目——《港岛金融保卫战赢得胜利,大挫邪恶索罗斯》。
报纸上,索罗斯的照片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。
内容详细描述了8月决战:港岛市民团结在一起,将恒生指数直接推高19000点。
随后更国际炒家损失惨重,索罗斯基金濒临破产。
刘老板看着这些,内心充满了烦闷。
去年东南亚危机爆发时,他就一直留意,看着泰国、马来西亚的货币崩盘,当时就断定港岛迟早要完。
当时他对着电话那头的弟弟冷笑:“留着现金在英国买楼炒股,比守着港岛的泡沫强。”
那时他笃定,港岛这轮危机至少要跌掉一半市值,自己提前跑路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所以他一直对自己移民得早,认为是英明选择。
结果……
现在告诉他,港岛赢了?
那自己岂不是成了笑话?
继续看泰晤士报道:
“此次胜利印证了英国在港建立的金融制度具有强大韧性,联系汇率制与自由市场规则共同筑起防线……”
“更是验证了英国的伟大……”
看到这里,纵然有点无耻的刘老板嘴角抽搐。
从他得到的来自港岛的消息,港岛金融保卫战最大胜利的原因是政府的强力+关祖的号召+市民的信心+内地的广阔前景。
而英国这是给自己贴金!
越想越烦躁!
将报纸扔到一边,伸手从旁边里抽出一迭文件。
这迭文件,是《牛津街写字楼业绩报告》。
1996年刚移民英国时,他带着卖掉港岛、内地三百多家公司套现的300亿港元,在牛津街购入了大量购入物业。当时伦敦地产刚从暴跌 30%的低谷中抬头。
他算准这是复制港岛“低价抄底“模式的绝佳时机,一口气拍下三处核心地段物业。
但是!
每平方英尺月租 12英镑,还不到港岛铜锣湾物业的三分之一。
更让他窝火的是:整栋楼只有四家公司入驻,剩下的办公室空了快一年。
空置率太高了!
还有一个问题,上个月物业经理发来的邮件还堆在邮箱里,说他推动的楼房改造,被消防部门驳回了,这已经是第三次。
他在港岛拿手的“收购-改造-升值“套路,到了伦敦完全行不通,本地开发商早就把市政关系铺得密不透风。
他就是一个外来户,又怎么比得过本地的英国房产商?
他一来,
直接在牛津街搞了大动静,一下子就引起了英国房产商的警惕,然后联手针对他。
这两年来,他可以说是灰头土脸。
他烦躁地翻到资金流水页,外资购房印花税那一栏的数字让他眉头更紧。
英国政府从 1997年开始收紧政策,非本地居民购房税率提高到 3%,光是这三项物业每年就要多缴近千万税费。
而手里的现金正在以惊人速度消耗。
笃笃笃~~~
办公室门敲门,被轻轻推开,助理抱着另一迭文件进来。
“老板,李(超人)老板那边又有动作了。“
刘老板哼了一声。
要说英国本土商人是他的拦路虎之外,还有一个人是他的竞争对手。
李老板!
李老板在1993年就开始转移英国。
就在上半年,就斥资买下英国电信资产,连港口都收了两个。
两人都有差不多的经营理念,所以冲突是必然的。
窗外的阳光渐渐斜了,
刘老板烦躁地把文件推开,重新拿起那份《泰晤士报》。
报纸上“英国铸造的优越金融制度,成就了港岛的胜利“的字眼现在看来无比讽刺。
他当初正是信了英国的自我吹嘘,才亏损100多亿移民英国,结果港岛打赢了保卫战,而他在伦敦的“明智“投资,却亏得吐血。
“丢那星!”
他想起 1996年离开港岛时,对媒体表示“更看好英国的未来“的标题,现在倒像是在嘲笑自己的短视。
刘老板透过玻璃窗,望着窗外伦敦的街景,开始后悔了。
如果重来两年,自己还会移民英国吗?
……
……
另一边,
伦敦金融城,长江集团洲总部大楼的顶层办公室里,李老板端坐在那张临窗的宽大办公桌后。
落地窗外,是伦敦的天际线,远处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在夕阳余晖下闪烁着古朴的光。
他的目光从摊开在桌上的《金融时报》上移开,看向窗外川流不息的街道。
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。
港岛赢了?
为什么就赢了呢?
如果输了该多好啊。
输了才能显示我的选择的英明啊。
赢了岂不是显得我无能?
1989年,他亲自前往伦敦唐宁街 10号,与撒切尔夫人闭门会谈 45分钟,那时他期待着着如何快速拿到英国公民资格。(ps:根据2017年解密的英国国家档案馆资料,确实有这件事。英国三民从贵到贱:英国公民、英国属土公民、英国海外公民。)
从那之后,他便逐步将投资重心向外转移,英国成了他布局的重点。
1994年开始,被关祖打得满头包的他就开始大规模进军英国市场,他本以为能在这片土地上复刻在港岛的商业传奇,想打造一个庞大的“英伦资产帝国”。
现在回想一下这些年在英国的投资,李老板的眉头皱得更紧。
他让二儿子仿照关祖搞的物业公司,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一个个都贪得无厌,导致公司亏损更是严重,不得不叫停。